母婴设施建设应充分体现生育友好

母婴设施建设应充分体现生育友好

以下文章来源于人口发展观察 ,作者中国人口报理论版

人口发展观察.

中国人口报理论版:人口发展理论前沿

点击 ⤴ 关注“性别研究视界”

近几年,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筹推进母婴设施建设,取得了较好进展。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城市母婴室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内地所有城市总共拥有的母婴室数量仅2643间。到2023年,仅广东省就已建成母婴室9492间,多地实现母婴室重点公共场所全覆盖;上海市配置“爱心妈咪小屋”的用人单位达6100家。但是与庞大的需求相比,目前各地母婴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,包括总体数量少、配置不均衡、建设标准不统一、设备不齐全、空间设计忽视男性角色,以及管理不规范导致使用体验不佳,形成“一室难求”与“利用率低”并存的局面。今后,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应充分体现生育友好,一方面要体现母婴友好,实现尊重女性、尊重母亲、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,关照并回应母婴需求,创造关爱母婴的友好支持环境;另一方面要体现性别友好,打造家庭式育儿空间,父母共担育儿责任,破除“母婴设施是专为女性服务”的刻板思维。

建立健全制度机制,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管格局

由于缺乏法律法规明确规定,目前我国母婴设施大多是公共场所自行配建或由公益项目推动实施,建设不规范问题突出。母婴设施具有公益属性,需要融合多方力量共建共管,建议完善制度机制,让母婴设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。

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。2020年开始施行的《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》是全国首部母乳喂养地方性法规,明确规定母婴设施建设标准、规范与实施细则,确保其有效实施;健全母婴设施日常运行管理制度,明确相关人员职责。各地可借鉴广州市这一做法,促进母婴设施有效运行。

二是完善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全社会参与的母婴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机制。发挥好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,对母婴设施建设和运行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,并广泛动员企业、社会组织、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母婴设施建设;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,专家、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,对母婴设施服务项目、日常管理等开展定期督促检查,形成长效机制,及时发现并解决部分母婴设施闲置率高、上锁不开放或被无关人员占用等问题。

合理布局,增强均衡性与可及性

2021年,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提出,到2025年,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%以上;所有应配备母婴设施的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。而目前我国母婴设施建设仍存在供需差距大、分布不均衡等问题,用人单位的母婴设施尤为匮乏,《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》数据显示,仅有10.1%的女性员工所在企业提供母婴室、哺乳室等设施。今后应以母婴需求为导向,充分挖掘城市规划建设空间资源,新建与改造相结合,分类分级推进母婴设施建设。

一是空间布局合理。可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面积、人流量、母婴逗留情况,进一步增加商业中心、交通枢纽、医院、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的母婴设施数量。已建成的母婴设施要做好改造完善工作,用人单位依据孕期、哺乳期女职工人数建设女职工休息哺乳室等设施,在火车、飞机等移动空间配备折叠式母婴室等,从数量上完成空间拓展,为婴幼儿照护、哺乳提供便利条件。

二是区域布局合理。目前我国母婴设施配置主要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,建设标准与管理相对规范,其他城市母婴设施数量相对较少。今后既要继续提高一线和二线城市母婴设施的配置率,也要因地制宜逐步拓宽其他城市的母婴设施覆盖面,增强母婴设施的可及性与可得性。

优化母婴设施内部空间设计,男女共担抚育责任

生育友好型社会倡导尊重、呵护、关爱女性,夫妻共担育儿责任。针对目前部分母婴设施存在的设备不齐全、隐私难保障等问题,今后应按照母婴设施建设规范与标准要求,不断优化其内部空间设计,充分彰显对母婴的关爱。

一是内部空间设计关注女性友好。继续推广“母爱10平方”项目,因地制宜,配置舒适型、标准型与基础型等不同类型母婴设施,凸显其安全性、私密性与舒适性。条件较好的母婴设施,可实现功能合理分区,除哺乳区、护理区与休息区外,照顾到有二孩三孩的家庭,可规划儿童活动区等。针对内部空间条件有限的移动母婴设施,也须实现内部设备的人性化与便利性设计。如深圳地铁的移动母婴室,可在1.6平方米的空间内实现哺乳、婴儿护理、辅食喂养、盥洗等功能,感应水龙头、感应垃圾桶等免接触式设计,可避免交叉感染,提供安全有保障的育婴服务。

二是空间设计融入父亲角色,打造家庭式育儿空间。目前国内母婴设施大多称作母婴室、母乳喂养室、爱心妈妈小屋,有些亦贴有“男性勿入”标志。这一空间设计忽视了携婴者可能是父亲,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育儿责任,加剧了家庭育儿责任的不对等。国外母婴室常被称为育婴室,从名称上强调的是父母协同照料婴幼儿,并无性别倾向。因此,需转变建设思路,从母婴设施名称到功能分区,都要融入性别角色,打造家庭式的空间设计载体。这方面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,哺乳空间隔断式设计不仅有利于容纳不同家庭同时使用,也给每个家庭的父亲在场支持提供必要条件。

开展全过程专业化服务,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

相关研究表明,母婴设施使用体验有助于建构母亲的空间归属感、信任感与共情感。因此,提升母婴设施服务水平,营造安全、温馨、人性化的空间氛围,可为生理与心理均处于敏感期的母婴提供良好情绪价值。针对目前部分母婴设施重建设、轻管理、轻服务以及使用体验感较差等问题,今后应增强以母婴为中心的全过程服务意识,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。

一是完善母婴设施使用引导服务。可利用地图软件、民生服务平台APP、微信公众号等打造母婴设施电子地图,方便人们快速准确识别查找定位;在公共场所使用统一的母婴设施标识,并设置完整、清晰、醒目的导向标识;在母婴设施门口醒目位置张贴“母婴设施使用指南”,引导居民文明、规范使用。

二是加强母婴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服务工作。可设置专职管理人员,对母婴设施的规范化使用、服务内容、服务方式、服务效果进行全方位管理;做好日常维护工作,包括环境消杀、通风、卫生清洁、设备定期更换或保养等,创造整洁环境,守护母婴健康;招募志愿服务人员,提供设施使用引导、婴幼儿暖心照顾等服务。

来源/中国人口报

作者/张文静,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研究室;张银,济南大学政法学院

原标题:《母婴设施建设应充分体现生育友好》

相关内容

一文带你了解机制研究神器—— IPA分析
365bet外围投注

一文带你了解机制研究神器—— IPA分析

⌚ 06-27 👁️‍🗨️ 2455
怎样查询自己爱奇艺账号和密码
365bet外围投注

怎样查询自己爱奇艺账号和密码

⌚ 07-04 👁️‍🗨️ 9189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