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阅读进度、读书疑难处标记的书签之由来。
对于真正的爱书人来说,书签是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伴侣。“书签”与图书相辅相成,相依相伴。它随着图书的出现而出现,并随着图书的演变而演变。 “书签”是伴随卷轴装书而来的,最初出现在唐代,可能取义于书籍中写有文字符号并具有某种标识作用的竹片。
卷轴装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,形状就像现在带轴的画,存放的方法是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,轴的一端向外。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,人们就在轴的一端系上署有书名、卷次的小牌子,这就是“书签”。
“书签”通常用竹片做成,考究者用象牙来做,因而有“牙签”的称呼。唐代集贤院所藏四库图书,就分别用红、绿、碧、白四色牙签区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典籍。如果不是精装,就用木、竹、纸为签。唐韩愈《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》诗云:“邺侯家多书,插架三万轴。一一悬牙签,新若手未触。”宋苏轼《书轩》诗:“雨昏石砚寒云色,风动牙签乱叶声。”唐姚和《题李频新居》:“……劝僧尝药酒,教仆辨书签……”这就是古人关于卷轴装“书签”的记载和描述。从“挂签”到“浮签”、“题签”。
从唐末至宋初,随着印本书籍逐步取代写本书,册页制也逐步代替了卷轴制。所谓册页制,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一册。这一时期的“书签”就是封皮上粘贴的用以题写书名的纸或绢条。因为它是贴在封皮上的,为了区别于卷轴装书用的“挂签”,所以又称为“浮签”。
在古籍里,“浮签”常被写做“签”、“面签”、“签题”等。如清胡虔《柿叶轩笔记》:“文澜阁《四库全书》,书皆钞本……其面签皆用绢,经以绿,史以赤,子以碧,集以浅楠,楠木匣盛之。”清黄丕烈《百宋一廛书录》:“(此书)原装十二册,题签皆藏经纸,题曰《淮南子》。”文中的“面签”、“题签”,就是粘贴在封皮上的“书签”。
在这个网络时代依然有很多的人喜欢阅读,而它在这个时代并没有衰败,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中许多人依旧爱上阅读,书呆子的乐趣无处不在!